看门狗其实没那么重要

滨哥姓方,前段时间在网上相当走红,起因是滨哥在武汉被扔了鞋子。想必他心里一定很受用:人家小布什是美国总统,在伊拉克被扔了两只鞋;滨哥我在武汉被扔鞋,哎呀,这不是外国领导人级别的待遇么?

可惜的是,这个推论是不对的。因为这是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

就好比说,养过兔子的人都知道兔子半夜会吃自己拉的软粪。但问题是你不能看到一个动物在那里吃屎就说它一定是可爱的小白兔,因为还有一种可能那是一条狗。兔子吃自己的软粪是为了得到维生素什么的,而狗吃屎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定论,所以我本人倾向于认为那是一种比较恶劣的嗜好。

一般来说,除了做宠物和做食物,狗最常见的用途是看家护院,也就是看门狗。看门狗大多身强体壮,毛色油亮。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因为你不能指望一条快要饿死的狗给你看门,所以总归是要多喂点狗粮。但不管喂什么牌子的狗粮,大家都是把狗食盆放在地下,条件好的撒点宝路,条件差的来点佳乐滋,再差的倒点剩饭剩菜。要是想奖赏它说不定还扔根人啃剩的肉骨头。不过估计没人会在吃饭的时候把狗粮放在饭桌上然后给狗一把椅子。

因为那只不过是一条看门狗。

前面说了,看门狗的用途就是看家护院。在这个前提下,狗子的主子会给狗子一点特别的待遇。比如开饭的时候给根骨头,邻居家淘气小孩拿砖头扔狗的时候呵斥小孩几句。基于前面讲到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差别,可以推出,要是看门狗因为主子呵斥了邻家小孩就认为自己是VID(Very Important Dog),就大错特错了。

主子给看门狗的待遇,其实就是狗权,即狗的权利。其目的是保证主子的财产安全或者其它什么利益,归根结底也就是主子的权利。要是看门狗的行为在某些方面危害到主子的权利,那么不管多么VID的看门狗,其狗权都是等于零的。

这一点已经有不少例子了。我就举2个。一是某人养了两条藏獒看家,但是某一天狗把一个小偷咬成重伤,主子也因此惹上官司。虽然两条狗看家有功,但还是得到了两张前往西天的单程车票。二是某人养了一条狗当宠物。但是此狗脾气比较大,乱咬人。几年下来赔的医药费可以买几条狗了。于是此狗最后被拔掉牙齿外加免费赠送变性手术一次。

当然上面说的只是VID们下场的一小部分。天朝农村一直有养狗看门的传统。狗和狗有很大区别,有的狗凶点,有的狗则比较和平。比较凶的狗,见谁来都汪汪叫,大致是比较惹人记恨的。但凡是狗,就免不了会被人看上,然后找个机会摸过来一顿棒子打死,拉走吃肉。不过惹人恨的狗被打了吃肉的概率比较大一点。狗主人发现自己的狗失踪,最多也不过骂几句,绝不会挨家挨户去找有没有自家狗的遗体,以免伤了乡里乡亲的和气。

说到底,看门狗就是看门狗,没有那么重要。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2010的最后一篇翻译:计算机模拟预测了引力波的来源

来源:http://www.astronomynow.com/news/n1012/06gravitywave/

一项研究发现,正在并合的密近双星很有可能就是引力波的来源。密近双星可以由一对中子星或者黑洞组成,也可以是由一颗中子星和一个黑洞组成。

引力波是大质量物体的运动在时空中引起的波动,由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其存在,但是至今仍未被探测到。它们极其微弱,而且衰减得很快。但是借助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为了增强探测灵敏度而进行的升级,科学家将能够分辨出引力波,前提是他们知道往什么方向观测。

计算机模拟两颗中子星的并合的一个瞬间。并合产生出引力波辐射,可以通过精密仪器探测到。图像来源:Stephan Rosswog和Enrico Ramirez-Ruiz.

和Enrico Ramirez-Ruiz一同工作的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CSC)的一名本科生Luke Zoltan Kelley最近进行的模拟显示,难以捉摸的引力波可能来自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

密近双星是其中一种可能。两颗成员星沿螺旋轨道向彼此接近,直到碰撞,引发规模惊人的爆炸,爆炸会产生引力波。在围绕彼此旋转的同时,它们会以极高的速度穿过太空。这就意味着碰撞会发生在离它们诞生的星系很远的地方。

“我们的预测显示,如果要用星表作为追踪引力波的依据,就必须先弄清并合发生在观测到的星系之外的可能性。”Ramirez-Ruiz说。科学家们希望将引力波观测台的观测与相应合并事件的望远镜观测匹配起来。

超新星爆发首先产生出中子星或者黑洞。与此同时,由于爆发的不对称性,双星会被推出它们诞生的星系。百分之一的不对称性就可以使反冲速度达到每秒一千公里。但是这样的速度仅在孤立的中子星/脉冲星上观测到过。对于双星系统,虽然尚无确切数据,但是速度会低很多,推测应该在每秒两百公里左右。

这项模拟运行在UCSC的一台超级计算机上,用标准宇宙学模型模拟了暗物质和宇宙中物质结构的形成,借以研究不同的“抛出”方式如何影响到正在并合的密近双星的分布。用程序模拟了138亿年(宇宙现在的年龄)后,Kelley发现了一些和我们所处的星系很类似的星系。这些星系处在一个和我们相类似的环境中,显示出密近双星可能的位置。这一结果显示,反冲速度的微小变化可以引起密近双星分布范围的大幅变化。

这项研究显示,密近双星可能位于远离星系光辉的地方,从而可以用巡天望远镜观测到。“引力波天文台的观测员将会知道如何去寻找引力波信号”,Ramirez-Ruiz说。

这项研究发布于12月10号的《天体物理杂志通讯》

发表在 天文 | 留下评论

NASA想说啥?真是吊人胃口……

NASA宣布,当地时间12:30,也就是北京时间明天1:00将宣布一个重大发现。

它想说啥呢?

根据NASA的信息,参与发布的有:
Jon Morse
Kimberly Weaver
Alex Filippenko

g了一下,第一位是个领导,估计就是摆场面的。K.W.是X射线天文学方面的专家,主要研究发射X-ray的高能事件,比如活动星系、黑洞什么的。A.F.也是搞高能天体的,另外还玩玩暗能量。

nasa的说法是“discovery of an exceptional object in our cosmic neighborhood”,问题是什么样的天体会是an exceptional object?除了硬X波段的巡天都做了n遍了。现在还exceptional,应该就只有硬X了

根据以上信息,严重怀疑是恒星级别的近邻高能天体,比如黑洞。再不就是邻近星系的核心被发现其实正在剧烈活动……

到底是什么玩意,只能等到明天再看新闻了……

发表在 天文 | 留下评论

两个半斤八两的流氓

360和QQ终于撕破脸皮打了起来。

其实两个都不是什么好鸟。一个历史不清白,某某人就是有名的做流氓软件出身的家伙,现在倒一本正经地说对方偷窥用户隐私。另外一个甘当鹰爪孙,其实大家都知道,就是没法管。

作为用户,还是在一边看热闹比较好。等他们打完,该干啥干啥。

发表在 计算机与 Internet | 留下评论

读书笔记——《香料传奇: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

此书叙述了香料的历史及其在西方社会中的沿革。

香料早在数千年前就被用来增加食物的风味、掩盖变质食物的味道。

中世纪的时候,香料被用来进行各种宗教活动。原因是人们认为香气代表着纯洁,和神性相近。同样的,香料在中世纪被用来治疗各种疫病,盖因西方人认为其性芳香,可解瘴气之恶。但实际效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书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病例,说某人得了痢疾,用香料无效,于是求助圣徒。病人服下从圣徒坟头取来的土泡成的泥汤后就慢慢好了。按照现在的解释,病人痊愈其实是因为泥土里的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或者干脆就是泥土里的某些有益微生物。

 

关于丁香的一些事情

丁香,又名钉香,以其形似钉子而得名。古书记载,汉桓帝赐臣子以“鸡舌香”,其实就是丁香。丁香的有效成分丁香酚,为牙科常用的温和消毒剂。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读书笔记——《医学史》

第一章 古病理学和原始医学

遗留物所处的环境能够造成类似疾病的结果,如骨质疏松的表现

长时间处于蹲踞位可在踝关节处形成“蹲踞小面”

环钻术:刮凿;钻孔

前顶残缺:T形或L形切口,沸油烧灼骨膜

第二章 古代文明中的医学: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古埃及的伊姆霍泰普,医生,死后成为主神

治疗前的祈祷语可以演变为咒语

第四章 希腊-罗马医学

Pythia小屋的神谕:地下水含有乙烯,乙烯是麻醉剂,但是过量吸入可致命。

盖伦VS万灵药:有意思的是,某些权威认为万灵药需要数年的成熟期

第五章 中世纪

中世纪已经有肝脏手术

耶尔森氏鼠疫杆菌很可能源于远古肠道病菌-伪结核耶尔森氏杆菌,通过获得质粒变得致命

在某个病例里,累塞斯通过激怒病人达到治疗目的。华佗亦有类似传说。

第六章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

维萨里首次有意识地将实际的尸体解剖引入医学实践

哈维发现血液循环

第七章 美洲土著文明与文化

阿兹特克文明拥有高水平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公众健康体系

印加文明中,环钻术发展为更多类型:敲碎,环形切入,矩形切入,钻孔与切割,用以治疗颅骨外伤。

第八章 欧洲医学的美国化

医生仍然认为疾病是内部的“不洁物质”,大量采用放血和灌肠手段。

野生型光杆菌可产生抗菌素,同时可使伤口在黑暗中发亮。

本书的翻译者拙劣地将凡尔纳翻译为“朱尔斯·弗恩”

波托马克河陆军医疗主任Jonathan Letterman建立了战地医院体系和三级后送体系

第九章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

秋水仙碱可治疗痛风,机制不明

海军外科医生James Lind通过对照实验的方法证明了柠檬和橘子可以治愈坏血病

William Stark是历史上第一个进行系统性饮食缺失实验并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的医生。Stark因实验坏血病而去世。

天花,牛痘,牛痘苗病毒同属正痘病毒属,但是却彼此独立,不能互相转化。一些病毒学家将牛痘苗定义为没有野生形态的实验室病毒物种。马痘在可鉴别特定病毒毒株的免疫学方法发明前就已灭绝。

第十章 医学非主流文化:非正统医学与选择医学

John Harvey Kelogg研制出花生酱

William Keith Kelogg发明了麦片生产工艺

第十一章 妇女和医学

Elizabeth Blackwell首次将传统医学向女性敞开。

Elizabeth Garrett通过取得药剂师学会LSA的开业证书而曲线成为职业医生

缺乏严格的消毒措施导致产褥热的发生率极高

第十二章 外科的艺术和科学

阿片类药物不抑制呼吸,但能够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引起自主呼吸驱动力减弱。

麻醉剂出现前,速度和胆量成为外科医生的必备素质。William Cheselden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膀胱结石手术。James Syme能在60秒多一点的时间内完成髋关节处的截肢手术。

缺乏严格的消毒措施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极高。Joseph Lister使用石炭酸作为消毒措施,并使用喷雾设备对手术室的空气消毒。

第十三章 医学微生物学和公共卫生

Louis Pasteur巴斯德发明狂犬病疫苗

Robert Koch科赫发明固态营养基

人工气胸被用作肺结核的治疗。(根据《白求恩传》的记述,白求恩用人工气胸治好了自己的肺结核)

Selman.A.Waksman于1942年发现链霉素。早期链霉素制剂中的杂质导致了严重副反应。

Max von Pettenkofer,现代卫生保健学的奠基人。1892年亲自实验,喝下生长有霍乱弧菌的肉汤,企图反驳霍乱弧菌的存在,结果很幸运地没有得病。

霍乱导致米汤样大便,提示大量肠道粘膜丢失。

类病毒:裸RNA分子

Stanly B. Prusiner于1982年定义朊病毒,认为其致病机理是蛋白质的异常构象。

第十四章 诊断和治疗

听诊器 Steth Oscope ,源于希腊语 胸部Stethos 观察 Skopein

Gaston Leon Ramon于1928年发现白喉毒素用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却保留了血清学特异性和免疫原性。处理后的毒素称为类毒素

 

在这里我不再写下去,但我也不会停止,

但愿你们能活得健康,并可以在平静中死去;

而那些虔心拜读医典的人们啊,

愿神保佑你们永远不需要它。

——Salerno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李昶终于滚蛋了,庆祝一下

李昶,绰号永日大帝,曾经是四川科技报的社长。社长当久了闲得蛋疼,想客串一把文学伪青年,凑出几篇歌功颂德的狗屁不通的马屁文章,发在自己的报纸上。

猴年马月猪日,过完文学伪青年瘾的永日大帝又开始皮痒,于是拉关系走后门把自己空降到《科幻世界》,想过把杂志社社长的瘾。

这本来没什么,但问题是永日大帝脑袋里奇奇怪怪的想法就像快速繁殖的兔子,一窝一窝的。比如要中文编辑取代作者写小说,外文编辑取代译者译小说,美术编辑取代画家画插图……终于弄到编辑集体暴走。

前科幻世界美术总监张城钢把这件事情捅到网上,轰轰烈烈的“社长门”就此爆发。

永日大帝深谙乌龟的缩头功真谛,想用乌龟功躲过风头,等到事情过去再秋后算帐。他以为自己的后台够硬,不时跳出来威胁一下众编辑。但是他忘记了,他和他的后台唯一搞不定的就是科幻世界的读者。

9月26号,好消息传来,四川科协把李昶拿掉了,永日大帝终于滚蛋。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决定是8月30日作出的,但是公布时间是9月26日,不知是不是和永日大帝的幕后活动有什么关系。

不管怎么样,科幻迷终于又可以安安稳稳地看杂志了。

撒花,庆祝!

发表在 新闻与政治 | 留下评论

911演出+夜归

9月11日,是剧组第四场公演、这次演出在彭浦新村,离公司不远。只是预定时间有点晚——晚上8点。

演出前先是灭剩团搞的活动,来的人不少。活动的重头戏是临时排练+表演短剧,由剧组成员担任指导。虽然排练时间极短,但是有一两出的效果还是不错。等到活动结束,已经差不多8点半了。

不知是不是之前活动的关系,这次大家普遍有点兴奋。台词上临场发挥相当多,效果也意外地好。演出结束已经是10点半,大部队杀到附近去通宵玩桌游。我则记挂着第二天要去SB扫馆,只好先开路。

1号线彭浦新村站是在地上,高架下面。深夜的风,已然稍有凉意。靠在站台的栏杆上,看着没入夜色中的铁轨和远方的灯光,仿佛又回到从前读书的时候。那时一到放假,就要坐火车从T市来上海度假;快开学的时候再回去。来的时候是白天坐车,回去的时候就要赶凌晨的火车了。

地铁来得很快。因为是深夜的缘故,没多少乘客。坐在车厢里,看着外面掠过的建筑,突然想起《山楂树》里的一句歌词:列车飞快地奔驰,车窗里灯火辉煌。

发表在 生活 | 留下评论

果壳记·前篇

这篇文章的名字,看起来象是一篇小说的名字。不幸的是,并非如此。因为我只会读《鹿鼎记》、《猫城记》这样的小说,却不会写。

这“果壳”二字,其实是指科学松鼠会举办的一个系列活动:果壳时间。如果再要往下追溯,就要请出霍金和莎士比亚了。

本来这篇文章是不存在的。因为松鼠会在筛选申请者的时候,临时采取了随机抽取的办法,而我没有被抽中。失望之余,我在活动主页上发帖抱怨了一下。很快,就有松鼠会的一位松鼠给了条很模式化的回复。已经不抱希望的我PM对方说希望能够作为候补,等待临时不去的人空出的名额。

但是到了晚上,事情突然逆转——那位回帖的松鼠是组织本次活动的工作人员之一,而他/她做了一个私人决定,愿意将自己的名额让给我!

从对方的邮件里,我惊讶地发现:

1、为了组织这次活动,他们已经连续工作两周,睡眠时间一度达到仅5小时/天。甚至没有时间去回复收到的邮件。而这些邮件,很多都是象我一样没有得到名额的人发的。邮件的内容自然可想而知。

2、即使在这样的忙碌中,这位松鼠居然还注意到了我发布在space上的两篇关于前两次活动的文章。

3、我先前得到的模式化回复,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去一一回复。

我无法想象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

前一阵,我参与了一个临时组成的业余话剧团。平时作为演员进行每周一次的排练,演出当天则兼做工作人员,帮助处理各种杂务。这自然是辛苦的。但是这样的体验,却完全不能帮助我想象出,他们是经历着怎样一种辛苦。

我接受了这位工作人员的好意,但这就意味着他/她无法坐下来享受这次讲座。知道了这些幕后故事后,我开始犹豫,To be or not?

发表在 科普 | 留下评论

小姬看片会归来

这次看片会的主题是外星生命,片子是霍金担当顾问的。整部片子的想象趋于保守,只是基于地球上生物的特性去推测地外生命。

嘉宾来了4位,一位是搞科学的,一位是理科出身的编辑,一位是科普杂志的编辑,最后还有一位自嘲被拉来当陪衬的科幻作家兼编辑。

片子放完以后的交流环节相当热烈,可惜我没抢到提问的机会。

不过这次倒是有点意外收获。一是见到了慕名已久的科幻小说作家潘海天。在我以往的印象里,《克隆之城》《黑暗中归来》的作者应该是一个很理工化很有学究气的男生。但是今天发现,潘大人居然是长发飘飘,一副文学青年的样子。囧……按照惯例当然是要签名+合影。

另外就是知道了美女小姬不是姬十三。之前看科幻世界上有个姬十三写文章,然后又知道松鼠会有个活动叫做小姬看片会,于是就想当然以为小姬=姬十三。这次去才知道,姬十三是小姬的BOSS,呵呵。

最后么,就是和那位学天体物理的编辑讨论了一下基于物理过程的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恒星形成的“第一推动”。

总的来说,很有收获,很有收获,呵呵。

发表在 科普 | 留下评论